包衣奴才在清朝是怎樣存在的--清朝為什么稱奴才_1-包衣奴才在清朝是怎樣存在的--清朝為什么稱奴才_1
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清朝的故事,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包衣奴才實際上是滿語booiaha的音譯詞。意思是“家里的奴隸”。帶著典型奴隸社會殘余。
所以一開始的包衣阿哈們的地位就是奴隸,沒有自己的人身權和財產權。
任何一個阿哈的祖先都有一段悲慘的經歷。而且最主要的來源也必然是“戰爭中被掠奪的俘虜”。
戰爭俘虜成為奴隸的歷史非常悠久,明朝的時候,俘虜了戰俘,男孩子割了送進宮里當太監,女孩送到宮里當官婢。
建州女真在創業初期,也同樣是畜奴成風。八旗里除了諸申旗丁,大量的都是搶掠來的遼東漢人、朝鮮人旗奴。這些奴隸可以被當做旗主的個人財產,自由買賣;打仗時作為炮灰沖到前面。
隨著時間的發展,包衣阿哈的成份也在不斷變化,變得更為復雜。奴隸本身繁衍了幾代,出現了家生的奴二代,甚至奴三代。一些旗人諸申也因為破產和欠債等原因淪為了包衣阿哈。
但是隨著滿洲勢力的不斷壯大,征服的土地和財產也越來越多。這些原本被別人支配命運的奴隸,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“社會地位的上升渠道”。
原本主宰上三旗的旗主做了大清的皇帝,主管上三旗包衣阿哈的機構變成了內務府,其他下五旗的也成了各王公貴胄的王府奴才和官婢。
剛入關的時候,不掌權的順治和后來年幼的康熙皇帝最信任誰?當然是家里人,而誰最忠誠?當然是自己的奴才最忠誠?
所謂“一人得道,雞犬升天”,上三旗的包衣阿哈們正是因為主子當了皇帝,自己反而成為了高于普通漢民的“權貴”。
很多包衣的二代、三代們出任內務府的大官,替清朝皇帝掌握著天子南庫,鹽道、造織、礦山等等要害肥缺;比如曹寅;奴二代們被抬籍后,可以參加科舉,外放封疆、甚至入閣拜相,比如年羹堯;內務府旗人女子十三、四選秀女,入宮為婢,一朝得了寵幸,生了皇子,封為妃嬪,甚至一朝皇子成了繼君,成為圣母皇太后的也不奇怪,比如烏雅氏、魏佳氏。
但是時間的發展,有些包衣阿哈們發展得有權勢有地位,有些旗主破落了,看起來身份顛倒了。但是根據八旗包衣制度,旗主對包衣仍然有著身份上的優勢。
和珅在乾隆晚期,可謂是權傾一時了吧?但是某次乾隆留和珅吃晚飯,和珅竟然拒絕了,因為他要去給自己的旗主拜壽。乾隆知道后,不但沒有怪罪和珅,還讓和珅趕緊去。
道光年間的軍機大臣松筠,有一次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請了幾天假,跑去給自己的旗主奔喪。結果被人告訴了道光。道光覺得很丟臉,自己的軍機大臣給一個“小老百姓”披麻戴孝,實在太沒面子了。但是面對森嚴的八旗包衣制度,也無可奈何。最后靈機一動,給松筠抬了籍,廢除了他的旗奴身份。
所以在清朝,貴族旗主哪怕再落魄,遇到達官顯貴的包衣阿哈們,那頭還是可以揚
- 上一篇:包拯處理的案子-包拯所斷的案件-包拯處理的案子-包拯所斷的案件 [2024-05-12]
- 下一篇:燃氣灶響打不著火-燃氣灶響打不著火 [2024-05-04]